草原旱獭,是松鼠科、旱獭属的动物。草原旱獭是松鼠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,体长而肥,四肢短粗,头短而宽,颈粗,耳壳短小,背部毛色呈黄褐或淡褐色,腹部土黄色。草原旱獭为白昼活动的鼠类,警觉性高,视觉和嗅觉都很发达,具有冬眠习性,除食多种植物的绿色部分外,有时也食取昆虫,1年繁殖1次,每次产仔4-6只,多栖息在草原地带低山丘陵地区,分布于中国、哈萨克斯坦、俄罗斯联邦、乌克兰。
形态特征,草原旱獭是一种大型地栖的啮齿动物。成体体重2200-5500克。体长而肥大,一般成体体长大于400毫米。四肢短粗,前爪尤其发达,善挖洞。头短而宽,颈粗,耳壳短小,两颊有须8-19根,长为30-50毫米。尾长相当后足长的2倍,尾端略扁平。前足4趾以第三趾为最长,拇趾十分退化,前掌具2掌垫,3指垫;后足5趾,具2蹠垫与5趾垫。乳头5对。阴茎骨外形近“S”形,末端有不规则的齿状突起。
草原旱獭,草原旱獭背部毛色呈黄褐或淡褐色,春毛较秋毛色淡,毛基为灰色,毛端为褐色。腹部土黄色,腹毛基部灰色,毛端土黄色。头顶前至鼻端,旁至眼上缘,后达耳前,在这个区域内为栗色或深棕色,以鼻端最暗。尾端具有较长的黑褐色毛。
草原旱獭头骨基实,近三角形。额骨后面较为平直,没有凹陷痕迹;眶后突发达,向外下方弯曲的弧度较小;颧弓前部外侧面呈显著的棱形;枕大孔背缘为方圆形。幼兽头骨,在眶上突后部的脑颅部并不收缩,几乎与眶上突之间的宽度相等。
草原旱獭上门齿后无切迹。上下门齿前面内侧具一纵沟槽,甚显著。第二上前臼齿与第一臼齿冠相等,而小于最后两枚臼齿齿冠,幼崽于当年秋即开始脱换前臼齿。
栖息环境,草原旱獭多栖息在草原地带低山丘陵地区,平均海拔在600-700米。在中国新疆主要栖息于高山草甸、森林草原和山地草原中植被比较茂密的地方,在内蒙古主要栖息于针茅、羊草为主的典型草原的低山丘陵。
生活习性,草原旱獭为白昼活动的鼠类,警觉性高,视觉和嗅觉都很发达。出洞时,先在洞口外的土丘上直立瞭望,观察周围动静,若无危险,才离开洞口到附近活动。如遇到危险时,常发出叫声,通报同类,并很快跑向洞口附近的土丘上陈望,或迅速钻入洞内,如遇到人为惊吓,会较长时间不出洞。草原旱獭白天在洞外活动、取食,在晴朗无风的早晨和傍晚,活动十分频繁,雨过天晴更为活跃。